“科技赋能未来·创新无界同行” ——2025中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侧记
东北网8月18日讯 (记者 葛金鑫) 8月16日,科技科技“科技赋能未来·创新无界同行——2025中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”决赛在抚远启幕。未创
大赛吸引了来自哈尔滨、新无行中怡然自乐网齐齐哈尔、界同决赛牡丹江、俄青佳木斯、少年鸡西、创新侧记双鸭山、大赛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区等多地在校中小学学生120多名选手,科技科技90多组项目参与,未创经过报名、新无行中初赛等环节,界同决赛最后共40组选手(队伍)经过激烈的俄青怡然自乐网选拔进入决赛,共同相聚抚远同台竞技、少年展示交流。创新侧记决赛最终评出中小学组共一等奖8 项、二等奖12项、三等奖20项。
大赛启动仪式现场,来自中俄两国教育界、科技界的嘉宾们依次登台发言,他们的话语中,满含着对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事业的殷切期待,以及对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广阔前景的美好展望。

“特别感谢大会给孩子们搭建这个平台,让孩子们不光看到了省内同学们的进步,也看到了国外孩子的表现,希望能以此大会为契机,推进两个国家的友好交流。”比赛候场区生文佳妈妈张京对记者说道。
随着启动仪式圆满结束,紧张而精彩的比赛环节正式拉开大幕。在赛场上,各国青少年们尽情展现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华,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四处迸溅,仿佛一场绚烂的科技烟火秀。
俄罗斯选手卡列·丹尼斯·乌古罗维奇的作品《复原PO-2飞机线操纵仿真模型》,精巧的构造与独特的设计思路吸引了众多目光,展现出对航空历史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深刻理解。

佳木斯市第十六中学季清儒带来的参赛作品《空间站垃圾回收机器人》,着眼太空资源处理,凸显对未来太空探索中实际问题的关注。

俄罗斯选手阿卜杜贾巴罗夫·铁木尔带来的作品《FeellTech“情感科技”》,从科技与人类情感交互的角度出发,为智能设备发展提供新方向。

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程浩然、孙唯涵带来的作品《果蔬日期提醒系统》,聚焦日常生活,以科技手段解决食物保鲜与食用期限提醒难题。

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,大赛结果最终尘埃落定。同江市第二中学的刘洪蕊凭借在比赛中的出色发挥斩获奖项,她兴奋地表示: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科创比赛,在比赛中,我结交到了俄罗斯的小朋友,对我的科技创新之路有了很大的帮助。今后,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,为祖国的发展作出属于我们青少年的贡献。”

同样获奖的还有生文佳,她的《深地科考专用的激光钻头》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。此外,马文博也凭借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扎实的技术,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,赢得奖项,他们用实力证明了自己,也为大赛增添了光彩。

这些获奖作品不仅体现了青少年们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,更彰显了他们勇于创新、敢于突破的精神。
当科技的齿轮与艺术的羽翼同频共振,当创新的火花与友谊的暖流交织汇聚,一场跨越国界“科技赋能未来·创新无界同行”主题联谊活动徐徐展开。中俄双方青少年代表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表演,在表演结束后,中俄双方青少年代表上台互赠礼物,孩子们也纷纷把自己制作的印章卡相互交流。

赛场上的激烈角逐是智慧的较量,而赛场之外,俄方青少年的研学之旅同样处处洋溢着“无界同行”的融融暖意。
在黑瞎子岛,他们伫立在湿地栈道之上,俄方领队指着对岸,深情讲述着家乡的故事;蔓越莓基地里,中方人员对种植技术的耐心讲解,让科技农业的独特魅力悄然流淌、传递;抚远市科技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表演、三江自然生态馆的生物多样性展示……每一处体验都在有力印证,抚远不仅拥有地理上对俄的“近邻优势”,更有着文化科技交融的“心灵纽带”,紧密联结着两国人民的情谊。

“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抚远,抚远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,这里的人民很热情友善,通过此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知识,也看到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,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来。”格沃兹杰娃·叶娃·德米特里耶夫娜说道。

如今,抚远的独特价值早已深深融入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。地处黑龙江、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,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航道距离仅65公里。这份得天独厚的“近水楼台”地缘优势,让它成为中俄贸易、科技、人文交流的天然桥梁,也为佳木斯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奠定了稳固根基。
此次大赛宛如一扇明亮的窗口,让世界得以清晰看到抚远的对俄优势,更看到佳木斯打造开放新高地的美好前景。而这些在科技交流中结下深厚友谊、收获荣誉的青少年们,终将成为延续这份开放活力的新生力量,让科技与友谊的种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深深扎根、茁壮成长。
责任编辑:王聪本文地址:http://dandong.hyjuy.com/html/859b3999101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